国际在线消息 (记者 龚铭 陈琳 霍建阳):马姓是回族的大姓,绕着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走一圈,果然见到了很多“马大哥”。

  广河县地处甘肃省中部西南方向,是陇西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。你若要问在这个偏远的贫困县里,有什么大事,那肯定会有人站出来说是“扶贫、脱贫”。现在来到广河,你会看见这里的马大哥们都在认真算账。不管是种地的、养羊的还是当干部的,不管是识字的还是不识的,都在算账,算一笔笔关于自家的账、一笔笔关于广河的账……

  和山顶上的许多农户一样,这位马大哥是名种植户,在这旱灾、雹灾多发的贫瘠山顶上以务农种地为生。住在山顶上的马大哥说,“不种地的话,生活过不下去”。

  无奈似乎成为了马大哥家前后三代人的生活基色,他们三代务农,三代住在山顶,三代无人读书。

  去镇上学校读书,需要走20多公里的土石山路。马大哥说,在这个冬日8点太阳还没有露头的地方,9点上课,意味着娃娃天不亮就要下山。

  “是让家中的劳动力陪着上学保证孩子安全,还是让孩子独自上学保证农活有人干”?一时之间,马大哥不知这笔账该如何算下去了……

  这时,一位村里的马主任来到了山顶的黏土房里,他来给马进海的日子算了另一笔账。

  2013年,为了便利山区农户生活,广河县开始实行第一期“易地搬迁计划”。当时村委会马春祥主任每天辗转于三甲集镇的各山区村之间,一家一户地为村民们算账,试图劝这群安土重迁的农户把家搬到山脚下来。

  在黏土房里,马主任替马大哥算笔住房账、算了笔距离帐,他告诉马大哥,搬下来住的线万块钱建房,也就是说房子会有着落。另外搬下来之后,交通方便了,去三甲集镇只有两公里的路,甚至可以步行到达,无论是孩子读书、家人工作或者看病都会方便许多。

  这账算得让马进海心动了,最开始从那几个土石山里搬下来的只有257户人,马大哥是其中之一,他说: “父亲没读过书,我没读过书,我的儿子也没读过书,现在我的孙子能读书了。”

  从2013到2018,“易地搬迁计划”在广河一直进行着,现在已经做到了第三期、第四期。看着那一排排整齐的棕红色新楼在山脚下铺开,许多一开始对“易地搬迁”持怀疑态度的农户也都纷纷报名,准备搬下山来。

  种植户马大哥的日子在山脚下又继续着,不再“靠天吃饭”,他的儿子学了手艺去广河县城当了焊工,他自己则留在家里照顾着小孙女。

  每当有人到访时,马大哥总会拉着客人来到满满一墙孙子的奖状前,目不识丁的他,会骄傲地念出奖状上所有的字,“别的不认识没关系,但是奖状上的字,我要学会念。”

  20公里到2公里,从山头到山脚,这笔账算的不仅是山上到镇上的距离,也是贫困到脱贫的距离,更是马大哥儿孙们与未来的距离。

  在这个广河这个西北内陆的小县城里,为孩子们算账的,不止有种植户马大哥,还有养殖户马大哥。

  “一只羊进价700,卖出900”、“一只羊羔育肥需要3个月时间”、“母牛繁育大概1年左右,牛犊长到7、8个月就可以出售了”……广河县红星村的马玉海也精打细算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,他说“自己辛苦就是想给孩子一个出去的机会”。

  然而即便如此,培养三个大学生所需要的花费还是让他望而生怯了,在大女儿高三毕业时,因为家里贫困,马大哥甚至产生了让女儿放弃上大学的念头,是来自政府的资助和一项扶贫计划的出现给了他机会。

  广河县是玉米种植大县,全县42万亩耕地有36万亩种的是玉米,但每亩玉米地的收入一年到头最多只有1000多元,村民们靠种植玉米增收的空间很小。转换思路就能找到出路,在依托丰富玉米秸秆资源、畜牧养殖产业的基础上,广河县推行了“粮改饲计划”。将食用玉米变为饲用玉米、将废弃秸秆做成高营养价值的青贮饲料后,平均每亩地能比之前卖玉米多收入300元。

  “粮改饲计划”帮助很多像马大哥一样的养殖户们节约了喂养成本、提高了喂养牛羊的收入。

  在推行“粮改饲计划”的初期,农牧局的马进福局长和同事们一起算过一笔大账。为了鼓励村民们加入“粮改饲计划”,对购买了铡草揉丝机的农户,全县落实补贴资金600多万元;为了宣传粮改饲的好处,他们为村民们对比算账,召开群众大会、发放宣传册;为了直观展示各种机器的效果,他们去先进养殖企业学习,到广河县开机具现场展示会。后来马局长又为乡亲们算了一笔关于未来的账。

  他说,在2017年粮改饲覆盖3万亩玉米田的基础上,明年会覆盖20万亩,为全县带来大约8千万元的增收。除此之外,他们还将继续向贫困户免费发放青贮袋、半价销售饲料,鼓励贫困群众养牛养羊,拓宽增收渠道。

  从2013到2017,马进海为小孙子算了下山的路;马春祥为黏土房里的农户们算了山脚下的新房子;马玉海为三个孩子算了读大学的机会;马进福为田间地头的村民们算了致富的可能性……广河县里还有很多像这样爱算账的马大哥们,他们从自己的日子里算到别人的日子里,在这一天又一天的“算计”里,马大哥们的生活慢慢变好了。